脫稿“雙述”、尖銳提問。今年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述責述廉現場“廉味”和“辣味”交織,兩個小時下來,留下不少令人難忘的瞬間。“脫稿述責述廉,考的不是領導們的‘紙面功夫’,而是日常之功,如果平時工作不深入不扎實,對全面從嚴治黨不了解不參與不過問,就很難保證在現場不出現忘詞卡殼的尷尬。”區紀委監委一名負責同志說。(4月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習慣了念稿發言的現實語境下,脫稿發言顯然更考驗對工作的熟悉程度。缺乏對工作的全程參與、指導、觀察與思考,對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板缺乏認真總結,脫稿發言或許就很難成行,在述責述廉、年度總結、接受采訪等公開場合忘詞、卡殼的“紅臉”情形就可能出現。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在于,全程對著稿子匯報工作、回應問題,在聽眾眼中,頗有些照本宣科的意味,形式化、模式化較重。一個全程“朗讀”的會議,讀之無味,聽之乏力,無法真正激起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更無法產生“紅臉出汗”的效果,召開會議的積極初衷就可能被消解。
因此,采取脫稿發言的方式,無疑有助于轉變工作作風,倒逼各級黨員干部將工作抓在平時、抓在常態。這樣的方式,正是通過強化對工作過程的監管,從而提升工作實效。尤其隨著社會監督意識的高漲,黨員干部面對公眾、面對媒體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處理復雜輿論局面的可能性也更大。這樣的背景下,脫稿發言、脫稿受訪,更能收獲輿論的點贊。這在全國兩會等重要場合代表委員們的脫稿受訪中,就可以窺之一二。
事實上,公眾之所以在意領導干部是不是脫稿發言,與其說是在意這樣的形式,不如在意形式背后折射的工作作風問題。領導干部將工作內容融會貫通,將人民訴求牢記于心,將攻堅克難的思路與辦法醞釀于大腦,自然能夠輕松應對無稿的情形。這樣的工作作風,人民更加踏實心安,贏得點贊自然不足為奇。
樂山市推行脫稿“雙述”,這是個好辦法。當然,好辦法還要持續推廣,深入挖掘其制度性、常態性的可行性。同時,還應該看到,好的工作舉措,其目的是為了更好推動各項事業的邁步前行,是為了實現好、鞏固好、維護好人民利益。人們重視形式,但更重視這種形式達到怎樣的目的,收獲怎樣的功效。相信只要從這個出發點著力,就能為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匯聚更強大的力量。
文/汪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