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傳承的“襄”字文章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墨客沿江觀漢水,堂上留取米公神。”短短七言四行,將古城襄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刻畫得淋漓盡致。穿越千年古今,襄陽城在歷史的嬗變中如何找準發展方位從而煥發新生,離不開做好文化傳承的“襄”字文章。
文化傳承首當其沖的是一個“傳”字。釋義為“由一方交給另一方;由上代交給下代”。一座襄陽城,濃縮了半部中國文化史,無論是兵家必爭的“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還是以三國時期歷史文化為源的古隆中、黃家灣、峴山等,亦或是篳路藍縷、底蘊深厚的楚漢文化......傳統文化燦若星辰,名山景點數不勝數,滋養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精神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說的正是當前襄陽文化傳承中必不可少的兼收并蓄,立足新征程,只有將襄陽文化精神血脈從先人手中接棒,才能奔向未來文化繁榮發展的“詩和遠方”。
文化傳承妙則妙在寫好一個“承”字。“承”,突出一個穩穩托住。2600多年的襄陽建城史,楚文化、漢水文化、三國文化、武俠文化、詩詞文化、工業文化綿延至今,孕育出襄陽這座城市的浪漫主義和俠義氣息,新時代的襄陽人只有穩穩的兜住這些文化的富礦,才能夠進一步開采出富有襄陽韻味、獨具特色的襄陽文化。王祺揚書記指出:“挖掘和傳承好襄陽文化、講好襄陽故事,有助于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從優秀歷史文化里汲取滋養和智慧,增強文化自信。”不難看出,講好襄陽故事是兜住富饒文化富礦的重要舉措之一,“諸葛亮文化藝術節”“襄陽城520建城日”“唐城八點半”等是近年來努力講好襄陽故事的生動縮影。邁步新時代,只有將傳統文化進一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講出更多更好精彩紛呈、亮點頻出的襄陽故事。
地域文化傳承最終還是要在“襄”字上做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提出要求:“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血脈、譜寫當代華章”。這句話放在地域文化傳承上也是適用的。襄陽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區樞紐承載城市,在中部地區綠色崛起中扛鼎著重要角色,伴隨著經濟突圍,文化突圍則顯得更加重要和持久。因此,必須要堅持守正創新,在全國文化旅游資源愈發同質化的大環境下,打造出襄陽特色。利用金庸先生的武俠故事可以構架出宏大的武俠文化擦亮襄陽古城,利用孟襄陽的詩作則可勾畫串聯出田園詩人的足跡吸引游人打卡,利用北街、唐城夜經濟的煙火氣可以有效拉動經濟文化復蘇......只有這些熨燙著襄陽精神、流淌著襄陽血脈的文化利用現代化的表現方式將襄陽人民的精氣神凝聚在一起,幻化為獨特的襄陽符號,才能使襄陽城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熠熠生輝,譜寫出屬于襄陽的時代華章。(來自:漢江時評)
更多遴選策論范文、優秀作文,推薦學習公選王遴選網【策論范文】【遴選筆試真題及答案】